简介
内容简介
先秦两汉儒家思想的发展,经历一个高低起伏的历史,值得重新注视。加上近年利用出土文献的大量发现和整理,重写先秦两汉思想史的呼声高唱入云。本书各篇文章多能利用最新出土文献,并浸润于传世文献中,以求对此段思想大潮加以析述。全书共收文章十九篇,主题围绕先秦两汉思想与教育为主,开启了二千年来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文化。
作者简介
编者简介
张伟保
广东番禺人,一九五九年生于香港,香港新亚研究所历史学部博士(1994)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部博士(2004),现职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(文史教学);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教育史、中国经济史、中国文献学等,曾发表《振叶寻根:澳门教育史、历史教育与研究》、《新视野三国志:导读及译注》、《先秦儒家教材研究──以《诗》、《书》为中心》、《新视野资治通鉴:导读及译注》、《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──马礼逊学堂》、《艰难的腾飞:华北新式煤矿与中国现代化》、《经济与政治之间──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》(合著)、《书海指南:中国古籍导读》、《诗三百的形成与经典化》、《实业计划与国民政府: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集》等十部著作及文史类学术论文五十余篇。
赵善轩
曾任新亚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、Bryant University (美国)副教授,现任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、副教授。已出版著作十九本,中英论文廿余篇。
温如嘉
女,广东省珠海巿人,澳门大学法律学院硕士、教育学院博士生,研究范围为中国教育史和法律史。曾发表学术论著六篇。
章节
- 序(第11页)
- 先秦两汉的历史趋势 张伟保(第13页)
- 一 理论方面(第25页)
- 礼的起源 鲁士春(第25页)
- 二 仪节方面(第31页)
- 三 历史时期方面(第35页)
- 天命有德 — 商遗民在周初的地位问题 张伟保(第41页)
- 一 孔子的道(第65页)
- 论先秦儒、道的 「 道 」 杨永汉(第65页)
- 二 老子的道(第71页)
- (一)道生万物(第73页)
- (二)道法自然(第75页)
- (三)物极必反与反者道之动(第75页)
- 三 庄子的道(第79页)
- (一)庄子的境界(第80页)
- (二)庄子的天道观(第82页)
- 四 结语(第85页)
- 一 前言(第89页)
- 论孔、孟的勇 杨永汉(第89页)
- 二 实践道德行为的支持力 — 勇(第90页)
- 三 勇与志(第94页)
- 四 孔子的勇(第98页)
- 五 孟子的勇(第100页)
- 六 结语(第108页)
- 一 引言(第111页)
- 孔子赞许命、赞许仁 — 「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」 确解 张伟保(第111页)
- 二 学者对 「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」 的不同理解(第112页)
- 三 从句式、语法方面的分析(第116页)
- 四 从利、命、仁三方面来探讨(第117页)
- 五 结语(第124页)
- 门弟子论孔子 张伟保(第125页)
- 一 从孔子到孟子(第135页)
- 论孟子 「 人 」 与 「 禽兽 」 之别 杨永汉(第135页)
- 二 「 禽兽 」 与 「 人 」(第137页)
- 三 如何从 「 禽兽 」 到成 「 人 」(第147页)
- 四 结论(第151页)
- 战国大儒荀卿的生卒年考订 张伟保(第155页)
- Major Figures of Legalist School inPre - Qin Wen Rujia(第165页)
- 1.1 The biography of Li Kui(第167页)
- 1 Li Kui 李悝(第167页)
- 1.2 The doctrine of Li Kui(第168页)
- 2 Shang Yang 商鞅(第169页)
- 2.1 The biography of Shang Yang(第170页)
- 2.2 The doctrine of Shang Yang(第173页)
- 3.1 The biography of Li Si(第177页)
- 3 Li Si 李斯(第177页)
- 3.2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 from Li Si(第178页)
- 4.1 The biography of Han Fei(第179页)
- 4 Han Fei 韩非(第179页)
- 4.2 The work of Han Fei(第182页)
- 5 The influence of Legalist school(第187页)
-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eachingMaterials of Legalist ’ School Wen Rujia(第189页)
- A preliminary study on “ Official - learn - to - be ” and “ Official as Teacher ” of the QinBamboo Slips of Yunmeng Shuihudi Wen Rujia , Cheung Wai Po(第201页)
- 一 前言(第211页)
- 黄老学说与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赵善轩(第211页)
- 二 黄老学说与汉初政治(第213页)
- 三 司马迁时代与黄老学说(第222页)
- 三 总结(第230页)
- 一 前言(第233页)
- 从英译 《 史记 》 看司马迁 「 善者因之 」 赵善轩(第233页)
- 二 析论(第234页)
- (一)释 「 善者因之 」(第236页)
- (二)释 「 其次 」(第243页)
- (三)释 「 利道之 」(第245页)
- (四)释 「 教诲之 」(第248页)
- (五)释 「 整齐之 」(第249页)
- (六)释 「 与之争 」(第251页)
- 三 结语司马谈本人生(第256页)
- 一 前言(第261页)
- 从路径依赖看汉武帝新政 — 以司马迁为中心 赵善轩、张伟保(第261页)
- 二 选仕制度的 一 元化(第263页)
- 三 经济政策的 一 元化(第268页)
- 四 结语(第276页)
- 一 前言(第277页)
- 《 史记.货殖列传 》 中的经济思想 郑润培(第277页)
- 二 民本经济思想(第278页)
- (一)进行经济预测和市场预测(第280页)
- 三 商业经营思想(第280页)
- (二)避实击虚的经营决策(第281页)
- (三)着重供求与市场价格关系(第281页)
- (四)重视资金周转(第282页)
- (一)讲究商品质量,以信誉、诚实专 一 取胜(第283页)
- (五)司马迁把商业与农、工、虞三业并列起来,视为能增大 「 衣食之原 」 的致富之道。(第283页)
- 四 管理思想(第283页)
- (二)卓越的人才管理艺术(第285页)
- (三)重视职业素质(第285页)
- 五 划分全国的经济区域(第286页)
- 六 结语(第289页)
- 一 前言(第291页)
- 《 汉纪 》 「 上惠不通 」 释疑 — 汉代经济史与思想史的交叉观察 赵善轩(第291页)
- 二 汉初的农民都是佃农吗?(第293页)
- 三 对 「 上惠不通 」 与 「 入粟受爵 」(第296页)
- 四 商人是大地主吗?(第301页)
- 五 结语(第305页)
- 一 引言(第309页)
- 从 「 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 」 到 「 承负说 」 — 《 太平经 》 中 「 承负 」 说再探 刘志辉(第309页)
- 二 中国传统的 「 善恶报应 」 说(第310页)
- 三 《 太平经 》 中的 「 承负 」 说(第313页)
- 四 「 人 」 — 一切灾祸之源(第317页)
- 五 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— 守一、成仙与 「 承负 」 之责的消解(第323页)
- 六 结语(第327页)
- 参考文献(第329页)
- 一 前言(第331页)
- 从 《 赤松子中诫经 》 看早期道教的劝善思想 刘志辉(第331页)
- 二 「 赤松子 」 是雨师还是成仙的指导者?(第333页)
- 三 《 赤松子中诫经 》〈 序 〉中的人生问题(第335页)
- (一)本经的核心问题 — 世人祸福的不均(第343页)
- 四 《 赤松子中诫经 》 的几个核心思想(第343页)
- (二)「 气 」 与 「 善恶报应 」(第345页)
- (三)「 司命 」 之神与承负之说(第350页)
- (四)佛教对 《 赤松子中诫经 》 的影响(第354页)
- 五 结语(第357页)
- 参考文献(第360页)